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科研格局?

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admin
1K 0
 小易智创平台

小易智创xiaoyizc.com(不可错过的AI创业项目)观察: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碰撞,正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。近期,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被授予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,进一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。我国科学家在多个领域也积极探索“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”,借助先进技术缩短研发周期、降低成本,推动科研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。

在电池研发领域,电解液作为电池的“血液”,其设计对下一代电池至关重要。然而,面对数以万计的电解液材料分子组合,传统筛选方法效率低下。如今,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辟了快速开发电解液的新路径。

“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”正是机器学习等技术与科学研究深度交融的产物,已成为全球科学前沿。今年诺贝尔奖的授予恰恰证明了这一趋势的日益明显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在一场青年科学家论坛上分享了“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”,他指出,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呈现出从弱智能向通用智能迈进的趋势,同时推动学科间的交叉,激发诸如具身智能、AI仿生等新技术的涌现。

在新能源飞速发展的背景下,电池性能需求愈发严苛,而电解液则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提出了“人工智能设计锂电池电解液”的创新方法,大幅提升了电解液的设计开发效率。

该团队开发了涵盖25万种以上电解液分子结构的数据库,并构建了高效的电解液大模型及软件平台,能够快速预测和精准设计亿量级分子空间维度的电解液性质。基于这些强大的工具,科研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迅速开发出最合适的电解液。

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人工智能的应用水平,也促使科学研究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。

李慧慧研究员同样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感触良多。她指出,传统育种方法依赖经验且耗时长,而人工智能算法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田间试验前快速预测作物表现,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。

总之,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科学研究的未来,为各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科研格局?

© 版权声明
 小易智创平台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