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小易智创xiaoyizc.com(不可错过的AI创业项目)观察:在人工智能领域,开源的定义一直备受争议,特别是关于哪些AI模型可以真正被称为“开源”。开放源代码倡议(OSI)作为权威机构,已在过去25年中负责制定开源定义。近年来,他们着手于创建开源AI的标准,以便为研究和共享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。
为此,OSI组织了一个由70人组成的团队,成员包括研究人员、律师、政策制定者以及来自Meta、谷歌和亚马逊等巨头公司的代表。经过数月的全球意见征集和展示,他们终于在10月2日首次推出了开源AI定义的暂行版本1.0。
OSI执行董事Maffulli指出,尽管这个版本已经发布,但仍处于试用阶段,“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1.0版本,并非最终定论”。
出乎意料的是,这一版本发布后却在社区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。许多人质疑OSI是否在无形中降低了开源AI的标准,因此,OSI董事会决定对该定义进行再次投票,并计划在10月28日发布微调后的1.0版本。
在此之前,由于缺乏明确的AI开源标准,行业内出现了诸多问题。尽管OpenAI和Anthropic选择了对其模型和数据集保密,使其成为闭源产品,但专家们普遍认为,Meta和谷歌提供的模型(表面上允许用户检查和调整)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开源,因为其许可证对用户的使用限制重重,而且训练数据集仍未公开。
Hugging Face的应用政策研究员Avijit Ghosh表示:“公司在推广其模型时常常误用‘开源’这一术语。”这一现象令人担忧,因为将模型标榜为开源可能会误导用户,导致对其信任度的提升,而研究人员却无法独立验证其真实性。
总之,当前的开源AI标准仍显得极为模糊,亟需更清晰的界定来维护行业的透明性与公正性。